• 和记AG

    强省会,从春天出发

    发布日期:2022-05-03    来源:长沙晚报字体大小:

    4月19日,湖南省委实施“强省会”战略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推进会宏大启幕,蓝图绘就:到2026年,长沙GDP达到2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人,城市经济首位度超过3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万元……十大工程、六大平台、20条政策,高位推进湖南“强省会”;翌日,长沙市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推进大会召开,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的行动方案(2022—2026年)》,着力推进制造强市、创新引领、数字赋能、开放融通等十二大专项行动,强化湖南湘江新区、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等七大平台支撑;22日,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长沙市委关于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强省会,从春天出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颖 陈登辉 吴鑫矾 凌晴

    秦之长沙郡,汉之长沙国,明清之长沙府。三千年未改其名,三千年未易其址。这就是长沙。

    长沙,作为湖湘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上千年历史的沉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遥望湖湘文化久远的薪火,可以窥见这座与天上星辰相对应的城市,一路风华绽放。四羊方尊、马王堆汉墓、三国吴简、铜官窑、岳麓书院……星汉灿烂的湖湘人文,震惊宇内。惊鸿一瞥,便足以惊艳千年。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沙,来到岳麓书院,面对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说:“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同学们一定要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年多后,再回味总书记这番话,我们更觉意味深长。这番话似乎不仅仅是对青年学子所说,也是对全体长沙人民所说。

    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上,湖南对强省会的热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长沙与强省会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2021年11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张庆伟在所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

    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在2022年4月20日召开的长沙市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推进大会上强调,要把“强省会”作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最强音、主抓手,视使命如生命,把信任当责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精气神,凝心聚力、加压奋进、跨越赶超,在新的赶考中交出“强省会”优异答卷。

    长岛人歌,湖湘之梦,至此际,从未如此清晰而迫近。

    岳麓之胜,湘江之浒,当此时,我们从春天出发。

    时代之卷

    强省会、勇担当,其时已至

    新征程、新时代的赛场,发令枪已经鸣响。在强省会的赛道之上,长沙正全力奔跑,在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探新路、作表率。

    曾有人预言,中国在21世纪20年代将会迎来“强省会时代”。近几年来,强省会一词频频见诸媒体。据不完全统计,石家庄、福州、贵阳、太原、济南、南宁、郑州、昆明、南京、西安等省会城市所在省份,都提出了“强省会”战略或强中心城市战略,超过全国省、自治区省会、首府的半数。一些已经实际上成为强省会的杭州、武汉、成都等省会城市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格局,而是持续发力,旨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由此可见,“强省会”已成为各省发展的共同战略性安排。

    “强省会”时代的来临,“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是基于深刻而清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是大势所趋,更是高质量发展所需。

    21世纪的竞争是区域经济的竞争。区域经济建设和一体化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以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说得通俗点,就是“以点带圈、以圈带面、以面带全”。

    聚集经济理论认为:人口和资源不断向大城市特别是向中心城市聚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在聚集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要素、产业以集聚、吸纳和转移为主;发展到一定阶段,则以辐射、溢出和分工为主。没有前期的集聚、吸纳和转移,就没有后期的辐射、溢出和分工。也就是说,没有中心城市先行的强势发展,就很难有周边城市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的较快发展。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如果一个地区不培育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和人才集聚度较高、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将不可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城市群,更无法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

    无论是放眼世界还是瞭望中国,“中心城市+城市群”已经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承载区域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

    放眼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区域协同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而区域协同发展集中体现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表明,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辐射、带动,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普遍规律。举凡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还是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莫不如此。

    回看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从城镇化建设到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各省、各地区都是通过做强省会、做大中心城市的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走向区域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无论是傲视群雄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还是蓬勃而兴的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都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周边城市为组团的“中心城市+城市群”模式。

    担任中心城市角色的,大多是省会。由此可见,强省会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崛起,而是肩负起一个城市群的重任,承载着一个省份的梦想。

    1939年,一位叫马克·杰斐逊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城市首位度”的概念。他将一个国家内人口规模第一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称为首位度,用来描述一个国家首位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影响力的程度。近年来,“经济首位度”渐渐成为热词。“经济首位度”一般是指在一个省域范围内,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是衡量省会城市中心属性的重要指标。

    当一座省会城市GDP在全省的比值超过30%,就可以认为它的“经济首位度”较高。换句话说,这个城市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

    与“经济首位度”相提并论的是“人口首位度”,是指省会人口占全省的比重。毫无疑问,“人口首位度”也是一座城市聚集力、辐射力、引领力最直观的体现。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今日之长沙,正处于最好的历史机遇期。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为长沙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优势叠加,湖南湘江新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要平台集聚,工程机械、中非经贸合作、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特色优势集成,区域交通、发展空间、生态禀赋、房产洼地等优势日益凸显。

    令人看好的是城市经济崛起。先后实现了GDP过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元两大跨越。2021年,长沙GDP近1.33万亿元,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位。长沙已拥有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7大千亿产业集群。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四家“长沙制造”,均稳居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之列,使长沙坐稳了“工程机械之都”的交椅。

    令人惊叹的是城市建设蝶变。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和正在建设中的渝厦高铁在长沙交会,与全国各大城市基本实现了三小时朋友圈;湖南航空正式挂牌,长沙黄花机场入选“全球机场百强”,国内排名第七;中欧班列驰骋欧亚、长沙新港通江达海;高架、地铁、城铁、磁浮纵横交错,把山水洲城和长株潭连为一体。大长沙正日益成为一个覆盖海陆空的交通枢纽中心和现代化都市圈。

    令人自豪的是城市人气飙升。2020年底,长沙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占全省人口近六分之一,迈入了“千万人口城市俱乐部”的行列。2021年末,长沙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23.93万,较2020年增加19.14万。长沙增加的不只是人口,更是人气。2021年,长沙入围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全国三大新晋夜游城市,并跻身全国网红城市10强。

    但毋庸讳言的是,今日之长沙,也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

    目前,我国共有24个城市GDP进入了“万亿俱乐部”。从1万亿元到1.5万亿元,是“万亿俱乐部”成员最集中的区间。长沙正处于这一竞争最激烈、厮杀最反复的区段。

    长沙GDP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位。前五位是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均为副省级城市。第五位的南京比长沙多了整整3000亿元。长沙的经济首位度,即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8.8%,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1位,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长沙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但北有武汉,南有广州,长沙处于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夹击之中,突围而出,实非容易。

    逆水行舟用力撑。长沙的发展,进一步则云霞满天。

    长沙凭什么?论天时,长沙只是个地级市,不具备副省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行政资源;谈地利,长沙既不靠海也不沿边。

    长沙过去成功的密码,就在于“人和”二字。长沙未来继续成功,还得靠自己的努力,靠省会自强。

    中原逐鹿,舍我其谁。面对新一轮的区域竞争,湖南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可谓正逢其时。湖南需要一个强大的长沙,需要一个能带动长株潭都市圈、引领三湘四水的长沙。6600万湖南人民对长沙寄予更美好更强大的深厚期许。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长沙必须锚定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的决心,进一步强化省会意识、彰显省会作为,奋力在全国争先进、在区域作示范、在全省当标杆。

    长沙只有投身纵深推进“强省会”战略的宏伟征程,到中流击水,才能释放发展势能、提升城市能级,切实将重大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将重大使命转化为发展成效,在新时代“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在此时提出‘强省会’战略,恰逢其时。” 湖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童中贤认为,做强长沙大枢纽、大市场、大平台,长株潭都市圈是支撑;省会优势产业重点突破,可以带来产业链配套,产生“溢出效应”,释放新动力,形成都市圈整体竞争力。

    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长沙正逢其时。1000多万长沙人将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从春天出发,驶向诗和远方,奔向星辰大海。

    湖湘之志

    探新路、作表率,其势已起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9%、先后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常住人口超过千万,跻身特大城市行列……近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长沙坚持稳中求进、奋发作为,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

    站在长沙看湖南。省域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省会城市之间的竞争,是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之间的比拼。长沙以5.6%的土地承载了全省15.1%的人口,拥有全省57%以上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7%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45%以上的高等院校、60%的技术成果项目转移转化。2021年,长沙的GDP、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零、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的28.8%、36.6%、27.5%、46.4%,引领全省发展的态势持续稳固、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重大战略平台集中发力、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成型、城市品质功能加快提升,长沙拥有了更强的辐射带动功能,具备了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坚实基础,承担起“兴湖南”的重任。

    面对殷切期望,肩负崇高使命,长沙因势而谋、乘势而上,把“奋力在全省当标杆”写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提升省会功能和城市首位度,在打造“三个高地”、建设自贸试验区、推动乡村振兴、落实“双碳”要求、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在全省率先示范、成为标杆。

    短短两个月后,省会长沙再成焦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省委书记张庆伟在参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长沙市代表团讨论时强调,“长沙市要坚决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第一时间,“强省会”的号角声传遍长沙。

    各区县(市)、园区纷纷表示要在“强省会”战略中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市直部门积极谋划部署如何抢抓机遇抓项目、促发展、惠民生;专家学者们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围绕长沙如何“补短板、锻长板”建言献策;企业家们信心倍增,调整年度计划,拿出真金白银投入自主研发、增产扩产……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省委将实施“强省会”战略、打造长株潭都市圈作为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重要载体,这是牢记殷切嘱托、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湖南担当的具体行动,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一张沉甸甸的时代考卷。

    这份历史使命怎么担?这张时代考卷怎么答?

    正月初七——春节后首个工作日,长沙以“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 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 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召开大会,预估总投资1502亿元的188个重大项目会前集中开工。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号召全市上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不断朝高地奋进、向高峰攀登,加快把省会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强省会”,贵在真抓,重在实干。

    强功能是强省会的首要前提。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中部地区核心城市和长株潭都市圈龙头城市,“龙头”必须“舞”起来——以建设“三个高地”、打造“四个中心”、实施“双五”工程为重要抓手,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长株潭都市圈、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彰显省会功能、省会作用。

    产业强,经济强,则省会强。长沙全面落实全省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和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以“五个十大”项目为抓手,做大做强“1+2+N”产业体系,加快由“一机独大”向“多极支撑”跨越。

    平台,既是探新路、作表率的舞台,更是强省会、勇担当的擂台。有高水平的平台,才有高端化的集聚。长沙充分发挥“三区两山两中心”等战略平台作用,强化平台联动、提升“软硬功能”,有效引导要素向平台集聚,切实将高能级平台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让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城市品质,既关乎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更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长沙突出抓好“五区”建设,加快完善“十个重大城市片区”控规编制、城市设计、产业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能源、用地、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城市更为安全、更具韧性、更有温度。

    为政之道,在于顺民心、惠民生。

    长沙重点抓好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和十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从严从实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工作,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

    长沙已准备好,以一地一域精彩,为全局全域添彩。

    这“一地”与“一域”,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强省会”战略之中,湖南与长沙之关系,恰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所以,如果仅仅将“强省会”理解为长沙自身的发展未免太过狭隘。“强省会”,从部分来看强的是长沙,而站在整体角度则更是强湖南——增强长沙对全省其他市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提升长沙在全省的首位度和贡献率,更好打造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增强湖南内生动力、赢得区域竞争。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中心城市聚集效应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溢出和辐射就变得水到渠成——其周围城市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加快,因为很多产业、人口、资金都将向周围转移,比如像上海制造业转向附近的嘉兴、昆山,广州、深圳的制造业转向佛山、东莞等地。

    于湖南、于长沙而言,倘若需要一个实证,那么回过头来看,长株潭都市圈由地方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正是蕴含着这样的规律——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过程,并不是零和博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有的全球产业链被逐渐打破,正在加速重构。

    当人们开始热切讨论“就近配套率”时,“大树底下不长草”正转变为大树底下草木繁盛。

    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常年稳居全国第一,株洲的轨道交通产业基础好,湘潭的电传动及风电装备产业颇具规模,三市在航空动力、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都有布局。

    去年,长株潭三市审议并签署了“1+3+10”共14项文件,明确将协同打造10个先进产业集群,并确立发展目标、各产业集群的承载园区(区县)、龙头企业、牵头城市。以此进一步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例如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明确提出在依托长沙龙头企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湘潭、株洲在钢材、新材料、电机、电控、电传动等基础材料和制造领域的优势;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将凝聚中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机构在石墨负极、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补强负极材料产业这一产业链薄弱点……

    不仅是长株潭,其他市州也在找准工作切入口和发力点,积极协力配合,共同推动“强省会”战略取得实效。

    对此,有专家提出,“强省会”战略的实施,需要加强长沙与各市州在产业转移、平台服务、研发转化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形成协调联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长沙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非省会功能也应该向其他市州疏解、分发,避免“大城市病”。

    “强省会”战略提出后,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举例:“譬如一些工程机械企业提出建立检验检测中心,我们没有大包大揽,而是推荐了汨罗、九华、湘阴等供企业选择,这就是错位发展。”郑建新说,长沙国土面积只有1.18万平方公里,不能所有的产业都同时发展,株洲、湘潭、衡阳、娄底、岳阳等周边城市已经有很多很好的生产服务产业链,“他们建了,我们就不搞重复建设,长沙有领头企业,市州兄弟城市就可以一起融入到产业生态的配套之中来。”

    为学当如群山式,一峰突起众峰环。

    “强省会”战略实施的大幕徐徐拉开,长沙在省委、省和记AG的坚强领导下,把“强省会”作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最强音、主抓手,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跨越赶超,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努力将“强省会”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长沙之为

    众心齐、同心干,其事必成

    一座城市的崛起,承载的不仅是一地一隅百姓的幸福生活,更将成为整个区域梦之所在,心之所向。

    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以来,长沙便不断强化省会意识、省会责任、省会担当,从未停止贯彻落实的脚步。

    站在新起点,强省会如何取得新突破?

    4月19日,省委实施“强省会”战略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推进会召开,省委、省和记AG印发《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为“强省会”战略制定了作战表、谋划了路线图,为推动“强省会”战略再次击鼓催征。

    强省会,长沙该怎么干?

    4月20日,长沙举行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推进大会,以“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为名,以2022年至2026年为时间轴,出台长达8万余字的《关于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的行动方案(2022—2026年)》(简称《行动方案》),对省里的《若干意见》进行细化、实化、具体化。

    《行动方案》聚力“六个大幅提升”,强力推进制造强市、创新引领、数字赋能、开放融通、交通枢纽、能源提升、绿色低碳、精美城乡、文旅名城、全龄友好、金融保障、人才强市12个专项行动,聚焦湖南湘江新区、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重点产业园区、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七大平台支撑,明确五大清单作为有力补充,为长沙交出“强省会”优异答卷细化目标、绘制模式、指明路径。

    4月22日,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长沙市委关于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全会强调,要聚焦重点任务抓落实,推动“强省会”战略在长沙取得扎实成果。在强省会功能上、强产业能级上、强科技创新上、强重大平台上、强城市品质上、强人才支撑上、强辐射带动上重点发力。

    省、市两级以最高规格推进“强省会”战略,释放出的,无疑是强大的决心和信心。

    如何衡量一座省会城市的“强势”与“弱势”?

    业内惯用经济首位度来衡量,也就是省会城市的GDP占全省GDP的比重。长沙28.8%的首位度,意味着长沙实施“强省会”战略,既有基础优势,也有提升空间。

    对此,《若干意见》《行动方案》都立下了一个个“小目标”:到2026年,长沙GDP达到2万亿元左右,经济首位度超过30%。

    因此,强省会必须强经济,强经济重在抓项目、兴产业。

    走出会场,直奔项目建设战场!

    就在省委实施“强省会”战略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推进会召开的当天下午,长沙市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29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48个项目签约,展现了长沙“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进劲头。

    这样的效率意识和奋进劲头,使得2022年这一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开局之年激情澎湃,酣畅淋漓。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长沙率先吹响项目建设“冲锋号”,全市18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发出勇担“强省会”战略的“动员令”。

    一季度,长沙共组织两轮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开工重大项目266个,截至3月底,长沙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27.16%,比去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在清明小长假,长沙众多项目建设现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中科星城石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设现场,200多名工人各司其职;万容包装宁乡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开足马力赶进度;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现场,大型机械忙碌有序……长沙各大产业园区数百个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数万名施工人员抢抓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而4月19日的项目集中开工,比与去年二季度集中开工活动提早2个月启动,开工项目个数比去年同期多128个,预估总投资增加了225亿元。

    以强产业为强省会聚势赋能,长沙强化产业集群“主抓手”,以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坚持主导产业集群锻长板、扬优势,新兴产业集群补短板、破卡点,未来产业集群抓机遇、抢布局,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1+2+N”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汽车产业为例。当前,全国多地汽车产业发展受阻,但长沙汽车产业一边提升本地配套率,一边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保持了迅猛的增长态势:1至2月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2%,整车生产企业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3%,其中新能源车产量同比增长589%。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天际汽车(长沙)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天际ME5与ME7两款车型。在天际汽车焊装车间,64台机械手臂共舞,8条柔性产线齐鸣,基本可实现无人作业。

    天际汽车生产制造副总裁刘亚军说,天际ME5自去年11月交付首台车起,销量增长486%,已实现单月大定订单超1000台、累计大定订单超5000台的好成绩。在未来5年内,天际汽车将以每年增加一至两款新车的速度,形成更加完善的产品矩阵,持续为用户“智造”不断迭代的优质产品。

    随着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断深化,能够削峰填谷的先进储能项目正成为市场“香饽饽”。先人一步探索先进储能材料的长沙,如今已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公司目前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今年我们的有效产能有望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一倍。”中科星城宁乡基地生产部经理王威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中科星城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行业知名企业,该公司在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具有领先优势。目前,企业正在提速中科星城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新生产基地建设,预计今年二季度投产,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

    “主力军、先锋队、排头兵、先行者”,省委、省和记AG、市委、市和记AG对湖南湘江新区的深切期许,同时也是对整个长沙的深沉寄望。探新路,作表率,湖南湘江新区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无限的发展空间。“力争到2026年GDP突破5000亿元,占全省比重由6%提升至8%左右。”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谭勇代表新区党工委提出了加快打造“四个新区”,即高端产业新区、前沿创新新区、开放活力新区、一流品质新区的目标任务,奋力挺进国家级新区“一方阵”。

    城市的竞争,表现为平台的竞争,有高水平的平台,才会有高端化的聚集。长沙加快湖南湘江新区、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优质平台建设,为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自2020年9月正式揭牌以来,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积极发挥“试验田”敢闯敢试的作用, 113项改革任务实施率达93.81%,形成3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3项具有全国首创性,24项入选省级案例。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电子商务等产业在此加快集聚,自贸红利不断释放,对外开放正在提速,成为全省改革开放“领头雁”。

    除了强经济,长沙还在开放、环境、城市品质等方面负重加压。

    4月19日,长沙—墨西哥城洲际全货运航线正式开通,架起了长沙与北美墨西哥的“空中桥梁”,进一步提升长沙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地位。今年,长沙锚定打造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两大目标”,构建大开放、大招商、大消费 “三大格局”。 继2021年长沙吸收外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之后,今年一季度长沙实际使用外资16.66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92.6%,186.1%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远高于全国、全省,诸多外资项目纷纷加码看好长沙发展前景。

    继4月13日军信环保成功上市后,位于长沙高新区的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登陆深市创业板,长沙A股上市公司突破80家。长沙企业的“密集敲钟”,让长沙在资本市场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让资本活水流向更多长沙的优质企业。

    长沙加快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推进“五区”建设,下足“绣花功夫”,做活“精”字文章,持续激活旧城老建筑,在破与立、革新与守护中寻找到平衡点。今年,长沙计划新改造645个城镇老旧小区,完成200个既有住宅小区品质提升项目,擦亮“强省会”的亮丽名片。

    “强省会”,是以点带圈、以圈带面、圈动全省,是打破“虹吸效应”、放大溢出效应,以省会之强引领长株潭都市圈和全省各市州协同发展。

    湖南湘江新区是长沙下好全省“一盘棋”的一个缩影。随着湖南湘江新区壮大,湘阴和湘潭九华两大片区纳入新区规划,市县密集对接,协同氛围浓厚。以湘阴新片区为例,围绕湖南湘江新区新一轮发展,长沙、岳阳双方紧密互动,加速推进湘阴新片区建设,打造湖南湘江新区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去年底,湘阴新片区在长沙进行招商推介,现场签约36个体量大、质态好、带动强的优质项目,为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贡献新力量。

    历史使命在肩,时代考卷在前!

    强省会,让我们挽手成林,从2022年这个春天铿锵出发!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相关文档: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